|
|
|
|
割韭菜有N種姿勢,你中了哪招? |
|
股市:散戶永遠是韭菜
與山寨幣、P2P相比,股市的收割方式,不那么赤裸裸,但覆蓋面卻最為廣泛,影響也最為全面。
股市的收割,并不復雜。主要有四個層面:
其一,股市一直都是政策市。股價容易隨著政策的變動而變動,大漲大跌正是市場的常態。想要抬升股市,就不斷釋放利好,借官媒輿論來托市;然而,沒有基本面的大漲難以維持,一旦杠桿收緊,或者市場利空因素疊加,股市就容易呈現羊群效應,從大漲迅速變成大跌。這時候政策想要進行托底,也是回天乏力。這方面,可以參考2007年和2015年的兩次股災。
其二,內幕交易、財務造假、概念炒作、資金操縱,只是股市的家常便飯,這些也是監管部門全力打擊的對象。
其三,新股發行本來是正常資本市場的常態,但在我們這里,新股往往具有抽水機的效應,成為市場的一大不確定風險。更有甚者,一些估值過高的獨角獸優先上市,一些在境外股價處于高位的企業回歸A股,不僅會帶來巨大的抽水效應,而且這些虛高的估值,最終都會由散戶來埋單。
其四,股市本來就是高風險,散戶投資者往往缺乏足夠的克制力,容易跟著市場情緒上下起伏,追漲殺跌,頻繁交易,最終為莊家和券商提供一茬又一茬的新鮮韭菜。
早在五六年前,郭樹清就提醒散戶不要輕易介入股市。然而,不吃上幾次虧,散戶恐怕永遠記不住教訓。
樓市:一茬接著一茬
沒有什么比房價,更能挑動起全體國民的情緒。
2015年以來的這一輪暴漲,讓所有人都開始堅信“房價只漲不跌”的神話。上至98歲的老奶奶,下到12歲的小朋友,前赴后繼,加入搶房大軍。
這一輪暴漲,不僅成功實現了從一二線到三四線的樓市去庫存,還成功為居民部門加起了杠桿,本來潛藏于地方政府和房企的債務地雷,就這樣通過債務轉移,輕而易舉地被全民所接收。于是,地方政府土地財政收入高漲,房地產企業收入節節高增,就連居民也感到自己的浮盈收益暴增。
但問題是,當6個錢包被拿去當了首付,當每月的工資要來應付房貸,居民手中早已沒錢消費,即使有錢也不敢再進行消費。所以,我們看到消費增速的全面下滑。 與此同時,房價漲到高位,市場風險也累積到了高位,于是限售政策正式出臺。房子開始被冰凍起來,能買不能賣,能漲不能跌,試圖維系高房價的穩定。
高房價的穩定,其潛在目的有二。一是防止樓市風險的爆發,二是為房地產稅的開征提供穩定的市場基礎。顯然,如果房價大幅下跌,房地產稅靠什么征收?新的稅源又如何保證?
|
|
|
| |
|
|
|
|
|